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大健康学院于2025年6月27日组织召开2025级护理、智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邀请了唐丽玲教授、李远珍教授、朱丽产业教授等业内资深专家,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论证,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健康学院杨菲菲常务副院长主持会议,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优秀毕业生参加了此次论证会。
一、会议背景与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护理与智慧养老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大健康学院立足时代发展前沿,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次论证会旨在汇聚专家智慧,对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审视与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
二、专业汇报与方案展示
会上,护理和智慧养老专业教师首先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以及职业素养培育等方面,详细汇报了2025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基础夯实-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拓展”三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新增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等特色课程模块,以适应多元化护理岗位需求。
三、专家论证与意见反馈
唐丽玲教授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两个专业前期的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她提出以下几点宝贵意见: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相对单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欠丰富,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学周数表中的“毕业设计”模块对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科生来说是非强制要求,可以按照本校实际情况将其纳入“实习实训”环节中,以实习总结报告的形式展示。教学计划安排表中的课程设置欠合理,总课时超出2600学时,公共必修课程占课时比例偏高。根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2025年修(制)订》的要求,建议删除公共必修课程中与本专业无关的《高等数学》课程,将《劳动教育》调整为公共选修课。合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毕业教育》为一门课程,建议保留《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因其已涵盖毕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课时设置偏少,建议分别增加20学时,以强化两门课程的重要性,突出其在培养临床护理能力方面的核心作用。
李远珍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肯定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比例的合理性,尤其强调护理相关课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她指出护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建议将《免疫与病原微生物》和《护理学导论》纳入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针对总学时数超标的问题,李教授建议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中的跟岗实习课时从总课时数中剔除,采用学分制计算。此外,她提出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增加《社区护理》,以适应未来社区护士岗位的需求。她还强调护理专业应强化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同理心,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朱丽产业教授对标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强调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建议删除教学条件和设施中没有与本校合作的实训基地,并补充一些相关合作的实训基地。此外,建议优化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和专业带头人信息,以符合国家高职院校护理和智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四、交流研讨与方案优化
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与教师们围绕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实践教学的可行性、职业证书融入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方案应紧跟行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对于护理专业,可引入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与标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智慧养老专业则要加强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交叉融合,打造复合型人才。
五、总结与展望
大健康学院杨菲菲常务副院长对专家们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学院将充分吸收专家组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师资队伍,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学院将持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此次论证会为大健康学院2025级护理、智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完善提供了重要指导。学院将以此次论证为契机,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力量。